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救世秦皇

作者:尘心追月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22章 九原郡

书名:救世秦皇 作者:尘心追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2

嬴政与姬发带着队伍,很快来到北地郡的北部,也就是龙脉所在的位置,与羌瘣和索林汇合在一起。

这兄弟俩所带领的新军,本来就是血性十足,经过严苛的训练之后,简直如同虎狼一般,果然对的起这“虎贲新军”的称号。

从狄道出发之后,一路沿着龙脉开山伐木,却更像是进行了另一种形式的操练一般,一个个干劲十足,配合默契。

余图又额外派了一支队伍,一来负责粮草供应,二来则是将伐好的树木进行简易的加工整理,然后运往上郡。

进了北郡的地段之后,杨端和更是积极配合,所以进度神速。

查看了一番龙脉的状况之后,嬴政决定让姬发先回咸阳休息一段时间,由自己带着队伍先去上郡,然后从那里北上九原,再进入阴山。

北地郡的龙脉既然有人打理,姬发呆在这里也的确没太大必要,于是被蒙武护送着回了咸阳,准备修整一番后,进入骊山,完善秦王陵。

这一日,队伍进入上郡的地界,夜幕降临,嬴政将这几个年轻的近臣叫在一块,喝酒谈心。

“王兄啊,依照咱们这个干法,这一年可就过去了。”索林还是心直口快的性子,心里想着什么,总得问出来才痛快,“等咱们到了上郡,造好了船,只怕黄河还没渡,那赵国就已经被打服啦。”

“怎么,怕抢不到功劳?”嬴政笑道。

“功劳到是其次,主要是怕凑不上热闹。”索林道。

“放心吧,到时候功劳有的是。”嬴政道,“我给王翦下达的任务,就是攻下几座城后,与赵国对峙一年,等赵国闹了饥荒,咱们大事可成矣。”

随即,他将司马鸿的抢粮战略给眼前的几人大体说了一下。

蒙恬赞叹道:“好一个釜底抽薪,此计甚是高明!”

羌瘣看向索林道:“听懂了吧,王上这是早就计划好了,我就劝你不要急,你还不听。”

索林嘿嘿一笑:“我这不是急着为王兄分忧解难吗。”

“依照时间算来,此时王翦应该与赵军交上手了。”嬴政道,“依照约定,我让他将消息送到上郡,等咱们到了那,自然能知道军情。”

正在此时,一匹快马飞书来报,李信传来紧急消息。

昌平君果然带着昌文君逃回了楚国,李信带着郢城的部属追击未果,但在追击的过程中,射杀了韩安。

如此看来,昌平君是将韩安算计了,用他做了挡箭牌,以便脱身。

羌瘣道:“昌平君果然为了兄弟而叛了。”

“如此一来,楚国那边会不会有什么动静?”蒙毅问道。

“应该不会。”嬴政分析道,“早在咸阳的时候,我就给楚王去了封信,管他要人,毕竟南苏是他的女儿,想来那昌文君回了楚国,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蒙恬道:“话虽如此,但咱们也不得不防啊。”

嬴政想了想,说道:“这样吧,我让李信以使臣的名义出使楚国,只为了解南苏遇害一事。”

随即,近卫准备了笔墨,嬴政写下亲笔国书之后,又给李信下了道旨意,命传令官将信送到郢城。

关于南苏的事情,几个近臣都不愿在嬴政面前过多提及,就是怕他再度伤心。

于是羌瘣赶紧转移了话题:“王兄这次要北上九原,可是要与头曼再次商议那河套区域的归属?”

嬴政点点头:“当初在月氏的时候,我总感觉要的有些少了,眼下那匈奴已经退出了河套,咱们也该接管过来了。”

“要是他不同意的话,会不会再次兵戎相见?”蒙恬问道。

“以我对头曼的了解,应该不会。”嬴政道,“当初的盟约清清楚楚地写着,阴山以南,再无匈奴。”

羌瘣道:“要是河套尽归大秦的话,那可就好了。听说那里水资源十分丰富,地势平坦,物产丰厚,实属是块宝地。”

嬴政笑道:“所以说啊,当初在阴山与头曼签订了盟约,那休屠王让出了河套,怎能甘心。如今倒好,不但地盘没了,就连命也没了。”

“既然河套那么重要,那我们都陪你去。”索林说道。

嬴政却是摆了摆手:“还是依照原计划,你们在上郡屯兵造船,准备渡河攻赵,我带蒙家兄弟就够了。”

几个人继续一边喝酒,一边讨论着天下大事,不知不觉已入了深夜。

一部分队伍被留下继续伐木,另一部分则跟着嬴政来到上郡城,随即队伍开始进行修整。

上郡的郡治设在肤施城,其郡守名叫桓齮,是已经故去的老将军蒙骜一手培养起来的,之前每逢出征,也大多是任命他为先锋。

(肤施城,后更名绥德,地处榆林)

桓齮一直视蒙骜为父亲一般,对待蒙武也如同兄长,对于蒙家兄弟,更是喜欢的不得了,总像是能看见蒙骜老将军的影子一样。

蒙骜年迈时,带着桓齮打下了上郡的肤施城,从此他便成为了这里的郡守。

将秦王迎进城内,桓齮将上郡这几年的户籍和账簿拿了出来献给嬴政查看。

对于此地的发展,嬴政还算满意,毕竟刚从魏国手里抢过来不久,又临近匈奴的地盘,本来也没花费太多的心思。

不过现如今,这里却成为了一处战略要地!

东面紧靠着黄河中游,渡船过去,就可以攻击赵国腹地。

北面紧挨着九原,若是这次嬴政成功拿下九原,那就可以与河套地区连成一片。

从北面更可以直捣燕国,包抄赵国的后路。

可以说,要想多点开花地攻打赵国,上郡的作用还要大于上党郡。

询问完了政事,嬴政问起王翦那边的军情。

“回王上。”桓齮拱手道,“前日王翦将军传来军情,他已攻陷了三座城池,如今正在修整,并且听闻李牧已经率领大军前来增援。”

“来的好。”嬴政道,“寡人这就给王翦写封书信。”

随即,嬴政提笔给王翦写了封密信,告诉他一切按原计划进行。

晚宴时,桓齮大摆宴席,为秦王及众家将接风。

酒足饭饱之后,嬴政回房休息,桓齮来到蒙家兄弟的房内,与其叙旧。

“二位贤侄一路辛苦,你父亲可还好?”

蒙恬答道:“叔父客气了,父亲他一切都好,要不是临时有事,这次他就一起过来了。”

桓齮轻叹了一声:“有几年没见着他啦,回想年少的时候,我们俩就像你们两个现在这样,真是令人怀念啊。”

蒙毅笑道:“爹爹跟叔父一起跟着祖父开疆拓土,可比我们两个强的多了。”

“哪里哪里,你们两个也不赖。”桓齮笑道,“你们还年轻,建功立业的机会有的是,眼下正在攻赵,你们要是立了功勋,灭了赵国,自然比我们要强多了。”

蒙恬打趣道:“可惜啊,我们要陪着王上去趟阴山,这攻赵的美差,可是没我们兄弟俩什么事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桓齮眉头一沉,问道:“怎么王上没给蒙家安排任务?”

蒙毅道:“这次的方案是先让王翦与李牧对峙,以消耗其粮草,还没到决战的时候。一年之后,羌瘣和索林会在这里东渡黄河,突击到赵国的后方。”

“那你们呢?”桓齮问道。

蒙恬笑道:“暂时还没我们什么事,我们现在的职责,就是将王上保护好。”

“那能建立什么功勋?”桓齮道,“王上这岂不是偏心,宁可将功劳让给外人。”

蒙毅摇头道:“羌瘣和索林救过王上的命,我们都是出生入死的兄弟,不分你我。”

桓齮叹了口气说道:“不是叔父说你们,大丈夫该当报效家国,建功立业,就像国与国之间寸土必争一样,将领与将领之间也都是竞争的关系。”

“你们现在不争,就相当于甘愿让别人骑到自己头上去。现在你们看似和气,但谁又能预料许多年之后的事情。”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桓齮说的其实有一定道理,但往往欲望能够激励人前行,却也能害人跌落谷底。

而在蒙恬的眼神中看得出,因为桓齮的话,他似乎升起了一丝争功之心。

蒙毅虽然岁数小些,但性子较淡,从不争是非,于是说道:“多谢叔父教诲,我们兄弟俩只听王上的旨意,要是王上指派,哪怕上刀山咱也去得,但要是没有旨意,我们定然不会抗旨。”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似乎还是想劝说一番,但桓齮思量了一下,转而说道,“罢了,既然大战在即,要是有机会,那我就为你们铺铺路。”

“多谢叔父。”

三个人又聊了一会儿,各自安寝。

在肤施城修整了几日,补充了些粮草,嬴政让羌瘣和索林留在这里,自己带着蒙家兄弟和蒙家军前往阴山。

一路沿着黄河西岸北上,不一日便来到了黄河的拐角处。

嬴政下令安营扎寨,并将一路上砍伐的木头做成船只,然后找一处水势不大的地方北渡黄河。

就在前不久,他才刚从金城那里东渡黄河回到了咸阳,如今又要北渡过去。

若是能将整条黄河都纳入大秦的版图,那一统的大业也就大功告成了。

三晋的国都比较集中,并且都离着黄河不远。

沿着黄河顺流而下,便会抵达新郑,大梁,邯郸,甚至是临淄。

突然之间,嬴政冒出一个想法:要是打造一支类似于虎贲军的水军,那岂不快哉?!

要知道郢城可就是当年白起在蜀地顺江东下,打了楚国一个措手不及。

要是将水军也列入常规的战法之中,那势必会更大地增加整个军队的战力。

原本让羌瘣和索林造船,只是想渡江时一用,但现在看来,这批船只却是有大用途。

渡过黄河之后,队伍来到曾经的九原郡。

本以为这是一座空城,但出乎意料的是,城里竟住着不少的匈奴部族。

匈奴不是扯到阴山以北了吗?

这些人又是什么来历?

经过探查才得知,这些匈奴人基本都是些老幼妇孺,乃是休屠王的部落。

休屠王带着他们家中的男人死在了嘉峪关,留下了这些妇孺。

家里还有其他男子的,都投奔了别的部落,余下的难以远行,于是就回到了这座之前他们搬走后空出来的城池。

嬴政下令,不要惊动他们,直奔阴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7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