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作者:见月明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74章 朱标要强化内阁

书名: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作者:见月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本来徐达等人对什么文明治军非常不以为然。

士兵不打不骂他们能听话吗?

不打不骂如何能训练出强悍的军队?

倒不是他们野蛮短视什么的,而是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军队从诞生那天起,就伴随着暴力和压迫。

施行的都是最严苛的管理制度,大家也都习惯了这种方式,并将之视为真理。

你现在突然搞什么文明治军,那不是多此一举吗?

陈景恪却用这样一番话来驳斥他们:“自古以来就是对的吗?”

“太孙准备在军队推行教化,可是我们要怎么展开教化?”

“告诉他们,军官欺凌你们,侮辱你们,残害你们,都是为你们好?”

一席话说的众人哑口无言,关键是他将此事和朱雄英的教化计划联系在了一起。

让众人又不好反驳。

很简单的道理,你天天欺凌羞辱别人,还想让别人对你产生忠诚感,那不是扯淡的吗。

现在反对文明治军,就是不支持太孙的计划。

反对太孙?

拉倒吧,给他们一百个胆子都不敢。

所以,尽管众人并不是很支持文明治军计划,却还是只能答应了下来。

陈景恪自然能看得出他们不情不愿,就算规则制定出来,也很难推行。

不过他不着急,饭要一口一口吃。

先把相关法规制定出来,以后有的是机会去贯彻。

这场会议一直持续到黄昏才结束,陈景恪还有事情要和朱元璋他们谈,就准备留宿皇宫。

徐达等人则起身告退离开。

走在路上众人还在讨论军制改革的问题,显然大家都有很多未尽之言。

这时傅有德突然说道:“以前只听闻近些年的变革,皆出自陈伴读之手。我还以为言过其实,今方知传言不虚。”

冯胜感慨的道:“是啊,天纵奇才啊,果然不愧是应命贤臣。”

蓝玉作为铁杆盟友,自然是没命的夸:

“陈伴读真是当今第一奇才,古往今来能有这般才能者,屈指可数。”

其他人竟也没有反对,纷纷附和他的话。

徐达笑呵呵的道:“陈伴读确为大才,不过我觉得有一个人不弱于他。”

众人目光向他看来,莫非还有这样的人才?

徐达轻轻的吐出了两个字:“太孙。”

众人恍然大悟,连连称是。

汤和朝乾清宫拱拱手说道:“太孙虽然年幼,然已有圣君之风,实乃我大明之幸也。”

冯胜恭敬的道:“也是我等之幸啊。”

蓝玉更是骄傲的挺起了胸膛,那可是我外甥孙。

此言引起了众人的共鸣,太孙确实关系着他们家族的荣华富贵。

这里不得不说老朱弄的复杂联姻关系,开国勋贵相互联姻,再和皇家联姻。

用姻亲关系将大家捆绑在了一起。

支持皇权,就是保护自己家族的利益。

而所有的线收束在一起,最终指向了一个人。

这個人不是太子朱标,而是太孙朱雄英。

很简单的道理,朱雄英的外公是常遇春。

他的准太孙妃是徐达的女儿,也就意味着下一代继承人也有勋贵血脉。

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他都是勋贵集团的利益代表。

朱雄英越有能力,勋贵集团自然就越高兴。

看着高兴的众人,徐达轻轻叹了口气。

总算是将众人的注意力,从陈景恪身上,转移到了太孙身上。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太过于聪明能干了,是会受到大家忌惮的。

尤其是陈景恪还如此年轻。

以人生七十岁来算,他还能在朝堂活跃五十余年。

这是什么概念?

想想就知道是多么恐怖了。

现在有个同样聪明能干的太孙,大家就觉得很正常了。

只要有人能镇得住他,他在众人心目中的危险性就大大降低了。

而朱雄英言行举止都颇具威严,几次任事也都做的可圈可点,确实有雄主之风。

有这样的君主在,自然不用怕臣子太有能力。

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宫门口,大家这才相互告别。

并相约明天五军都督府见,一起商讨完善军制。

走到半路,眼见大家四散开来,徐达才让仆人追上蓝玉,邀请他过来一叙。

“魏国公相邀,不知有何事?”

徐达说道:“梁国公对军制有何看法?”

蓝玉肯定的说道:“自然是极好的,若不是景恪指出,我还不知道大明存在如此大的隐患。”

然后他好奇的问道:“我们和景恪关系莫逆,自然是要支持他的。”

“魏国何故有此一问,莫非有别的想法不成?”

徐达没有回答他,而是表情凝重的问道:“那你对文明治军有何看法?”

蓝玉迟疑了一下,才说道:“景恪太善良了,军队自有军队的规矩,文明是练不出强军的。”

“但既然他极力主张要制定规矩,咱们作为长辈总不能驳了他的面子。”

“就弄一套规矩出来做做样子好了,私底下大家该如何还是如何。”

徐达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说道:“看来伱还是不了解景恪的性格。”

“他从不做无用之功,既然提出了要文明治军,就说明很重视这一块,想要阳奉阴违糊弄他恐怕很难。”

“我最怕的是,将来因为此事让我们之间产生分歧,最终走向对立。”

“这……”蓝玉表情也变得凝重起来。

别人的想法他都可以不在乎,即便是和朱元璋意见相左了,他都要坚持己见。

可唯独面对陈景恪,他硬气不起来。

自己吃了秘药生了俩儿子,陈景恪却遭了天谴到现在都没有子嗣。

虽然陈景恪对外解释,自己家就这情况和天谴无关。

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他就是遭天谴了。

蓝玉更是对此深信不疑。

因此,他对陈景恪除了亲情和敬佩之外,更多了一层愧疚。

在他看来,陈景恪的解释不过是为了宽他的心,让他没有心理负担。

越是如此,他就越是愧疚。

这种复杂的情绪,让他在陈景恪面前丝毫强硬不起来。

就比如现在,虽然很不认同什么文明治军的理念。

却也不得不考虑,如果陈景恪真的很重视,自己该怎么办?

最终蓝玉还是说道:“如果他真的很重视文明治军,我会支持他的。”

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他是陈景恪。

徐达点点头,突然说道:“我准备提议,由你来负责文明治军的推行工作。”

蓝玉躯体一震,惊讶的道:“你也支持文明治军?”

徐达摇摇头说道:“不,我支持景恪,我相信他不会做无用功。”

“现在我们不理解,不是他有问题,而是我们的目光看的不够远。”

蓝玉微微点头,说道:“我懂了,如果陛下真将此事交给我,我一定会认真推行。”

徐达心中叹了口气,他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么多了。

蓝玉打仗能力毋庸置疑,让他搞行政是真不适合。

可同时他又是最适合执行这个计划的人,因为他和陈景恪的关系,确保他就算不理解,也会不打折扣的执行。

只能说,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

乾清宫。

等众人都离开,朱元璋说道:“这一课早就应该讲了。”

陈景恪苦笑道:“有些问题我也是在实践中发现的,以前您让我讲,我还真不一定能讲的来。”

朱标插话说道:“新军制非常复杂,牵扯到方方面面。”

“以前就算拿出这个计划,朝廷也无能为力。”

“现在大明国祚稳定,接下来几年要休养生息,正是变革的好时机。”

越是复杂,牵扯机构越多的变革,就越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实施。

这一次的新军制,就是这种情况。

朱元璋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颔首道:

“接下来几年,你就有的忙了。”

朱标说道:“为父亲分忧,这本就是我应当做的。”

哪知朱元璋却摇头道:“不是替我分忧,而是你作为君主必须承担的责任。”

“咱建立了大明,初步建立了制度,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如何让大明变的更好,走的更远,就是你这个继任者的责任了。”

朱标非常感动,心中也升起一股舍我其谁的豪气:

“是,我一定不会让爹失望的。”

朱雄英看的也是心情激荡,恨不得大喊一声,我也要承担责任。

不过他知道,现在还不是他出头的时候,只能在一边羡慕的看着。

朱元璋很是满意的道:“这才像话……接下来舞台就属于你了,你可有想好要如何着手?”

朱标回道:“历朝历代,第一代君主打天下,第二代君主治天下。”

“正如您方才所说,您将天下打下来了,并初步制定了国家的框架。”

“我的任务就是完善这个框架,为后世夯实基础。”

“而且景恪为大明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计划,尤其是帝国计划,更是需要一个强大的大明才能实施。”

“所以,我会以内政建设为主,深化革新完善各项制度。”

“同时也趁此机会与民修养生息,全面恢复生产。”

朱元璋更是欣慰,说道:“你有这个认识咱就放心了。”

“我打天下,你治天下,雄英带领大明走向更辉煌。”

“咱们三代人共同努力,必将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王朝。”

一番话说的在场众人都热血沸腾,恨不得大展拳脚大干一番。

朱标的为人和施政措施,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

但知道归知道,公开说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儿。

之前大家只是心有默契,并未具体谈过相关的事情。

今天开诚布公的谈,算是将话题摊开了。

这番谈话背后的潜在意思则是,权力的交接。

虽然还没有正式发生皇位更替,但在朱元璋和朱标父子心目中,已经完成了交替。

以后朱标可以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而朱标也确实没有客气,当即就准备对朝堂做出调整:

“我准备给予内阁票拟之权。”

朱元璋似乎早就猜到了,沉默不语。

陈景恪却心头一震,这一天终于来了。

如果将此时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拆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份:

票拟、批红、驳斥。

票拟就是在奏疏上写字的权力,说白了就是批改奏疏的权力。

批红顾名思义,就是用红笔做最后的批注。

也就是最终决定权,同意还是不同意。

很多人以为这是独属于皇帝的权力,事实并非如此。

对于行政事务,丞相也有决策权。

甚至丞相可以不经皇帝允许,独立行使行政权。

古代的皇权和相权之争,争的就是这个权力。

胡惟庸就是靠着这个权力,架空的朱元璋。

驳斥,就是对最终决定不满意,进行驳回。

表面看是驳回,实际上代表的是执行权。

朱元璋废除丞相,将所有权利都收归己身,完成了大权独揽。

但同时也意味着,所有的工作都落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对于精力旺盛的皇帝来说,还能坚持。

如果皇帝身体不太好,那简直就太要命了。

前世,明仁宗朱高炽将票拟之权给了内阁。

没办法,就他的身体实在扛不住啊。

将票拟全给内阁,可以减少至少一半的工作量。

不过有了票拟的内阁,也还是个秘书机构,翻不了天。

毕竟票拟并不是最终决定,批红权还在皇帝手里。

皇帝对票拟不满意,可以自己重新写。

而且内阁还没有执行权,皇帝批红之后,直接将命令下达给具体的衙门去执行。

然后朱瞻基整了个大活,给了内阁驳斥之权。

什么意思呢,就是皇帝批红之后,不再直接将命令下达给具体的衙门去执行。

而是先交给内阁学士,由内阁学士去传达命令。

如果内阁学士对皇帝的命令不满意,还可以驳回不执行。

这个权力可就太大了啊。

内阁正式从一个秘书机构,华丽的变成了大明的最高行政机关。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朱瞻基又玩了一个更骚的。

为了不耽误自己玩蛐蛐,他将批红权给了太监,也就是秉笔太监。

然后大明的政治制度,就向着奇葩的道路大步狂奔,拉都拉不回来。

朱标的身体情况,也同样不是很乐观。

他不可能和朱元璋一样高强度工作,那么将自己的一部分工作分给别人,就成了必然。

哪些权力可以分,又分给谁合适?

当然是将最繁琐的部分分出去。

还有比批改奏疏更繁琐的工作吗?

没了。

这也是他为何提议,将票拟权给内阁的原因。

现在,球来到了朱元璋脚下,他才拥有最终决定权。

朱元璋沉默许久,他自然不愿意将好不容易收回的权力分出去。

可他也知道,人力有时而穷。

指望子孙后代都和他一样勤政是不现实的。

所以,分拆权力是早晚的事情,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早。

不过考虑到朱标的身体状况,他也只能接受。

想到这里,他抬起头,看向陈景恪道:

“内阁是你提议创建的,你以为是否可以将票拟交给他们?”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05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