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鉴宝师

作者:双人主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71章赌斗、探斗、拿斗(六)

书名:大鉴宝师 作者:双人主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24

拿斗规矩,也有南北之分。

不同于先前的探斗。

南派行事较为随和。

而北派则讲究手段和蛮力。

他们不仅仅是将一件宝贝放进棺材里面,甚至还会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在棺材里面做下手脚,装上一些害人的机关。

使得对手再去伸手摸宝时,受到重创。

王彪从穿着和口音上来分析,自然就算是北派团队,所以,在本轮拿斗环节中,我也不得不防。

双方约定好规矩以后。

王彪就找来一双青铜玉履,套上红布,放进前方的棺材里面,没一会后,合上棺材板,拍了拍手说:

“小子,猜吧。猜出来,就算你有本事。”

我自然知道那是什么。

几年的监狱生涯,我从老师傅手上也学到了好多。

其中透视法基本上已经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基本上只要看到底座一些纹路,就可凭借着那些图鉴在脑子里生成一种印象,凭借着这种印象,进行一些排除法,猜测出最终结果。

刚才他手持的那对玉器,上面被红布覆盖,可是下面却略有瑕疵,底座部分有一些明末时期的铭文,根据明末时期的图鉴,以及鲜明的外形条件,我可以推测出它是一对玉履。

但是究竟是哪一时期,哪一人物所使用过的,我还得走过去看一看才是。

眼前的棺材是用纯木设计的,外表漆黑,但是因为摆放位置偏向潮湿,这才导致外表腐朽,透过腐朽的位置,我能够用一个眼神洞穿里面的情况。

而我不看还好,一这么看,瞬间就发现了里面的机关。

棺材内部有一个齿轮,控制着内部的机关,左右各处,到处都是刀刃,并且紧挨着那对宝贝,假设一下,我要是把手伸进去,肯定必会触动里面的机关,左右两边的刀刃就会同时间向外发动,卡住我的手。

到时候,我还没取出宝贝,就会落个残疾的下场。

可想一下,王彪这个人究竟有多么阴险。

不过,既然察觉出来,我就不会随他的心意去走。

我冷笑一声,推出棺材板盖,尔后运用老师傅交给我的那手空手探囊本事,把手伸进去,破掉他的机关,直取那对玉履。但是,为了虚张声势,吊一下王彪等人的胃口,我还是故作摆出痛苦的样子,喊叫一声:“啊,我的手,里面都是什么,好疼啊……”

王彪冷笑:“怎么样?痛苦吧?那可是我的杰作!”

我说:“不就是机关吗,有什么了不起的。”

王彪见我没事,拿出那对玉履,并且手还在,随之大惊:“不是吧,你居然没有中招?”

我说;“你的那点伎俩,是我几年前玩剩下的。我不仅深懂江湖下斗之道,还对奇门遁甲,墨家机关有所了解。齿轮连接着棺材,操控着两边的刀刃,看似完美无缺,实际上却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敏感度颇高,我刚刚只是丢出一个扣子,机关就正式启动,随着两边刀刃的空隙,我一躲一闪,自然也就摸到了这对玉履。”

“哼,雕虫小技,也敢班门弄斧?”

王彪冷嘲热讽道:“有本事说出红布底下的东西,究竟有什么出处。”

我说别急,待会就水落石出,尔后就对着这对玉履进行打量,几分钟后,脑子里面生成一个固定印象,对他说道:“这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对青铜玉履,产自于江苏吴县的一口古墓,墓主人为当世有名的学者,金圣叹。”

王彪瞪大眼睛。

很明显,我的说法是对的。

不过,为了继续刁难我,他接着又道:“没错,是金圣叹生前使用过的收藏品,只不过,你只说对了出处,却没对当世的历史背景有所讲解,拿斗的人,一旦成功以后,就必须结合当世历史,对文物展开一番讲解,这样才具备说服度。”

我冷笑,接着说道:“既然如此,我就花点时间和你讲讲吧……”

金圣叹,字若采。一说原姓张,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自称泐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此人少有才名,入清后,绝意仕进。后评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才子必读书》《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等,皆颇得声名于世。

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为追收欠税,鞭打百姓,亏空常平仓的漕粮,激起苏州士人愤怒。

金圣叹带领士人到孔庙聚集,悼念顺治帝驾崩,借机发泄积愤。清朝有意威慑江南士族,再逮捕金圣叹等七名士人,后以叛逆罪判处斩首,于七月十三日行刑,是为哭庙案。

具体来讲。

金圣叹是一个说话做事不假思索、有着强烈表演欲望的快人。他的这种按捺不住、快人快语的个性,如果在平常的事情上表现出来,顶多会被人挖苦一下、嘲笑几句也就算了。可在关键时期、非常事情上发作出来,如果再遇到一位不买他帐的厉害人物,那可就要遭殃了。

清初顺治十八年,皇帝死了,留下了一道“整顿地方吏治”的遗诏。这本是例行的文告,大多是做做样子,可不少书生文人却想趁清廷整顿吏风之机,将贪赃枉法的县令任惟初扳倒。

他们上书大揭县令的烂疤,想把他驱逐出苏州。谁知道以搜刮无度著称、人称“朱白地”的巡抚朱国治却有意偏袒属下,抓了五个带头闹事的书生,引起了公愤。

第二天,一百多名文人到孔庙里向孔夫子哭诉,借机准备大闹一场。这便是清史上颇出名的“哭庙”事件。

或许是不满官府的做法,或许是真心维护正义,或许是急于表现自己,那个曾经受到过皇帝表扬的金圣叹顺理成章的成了诸生的“首领”,很有一股子舍我其谁的气概。在没有认真考虑后果的情况下,金圣叹脑袋一热,亲自写了一篇抗议文章,发表演讲,支持诸生的“逐官运动”,并不自量力的要找凶狠残暴的巡抚朱国治“讨一个说法”。

官府早就想收拾一下这个狂妄的文人了,金圣叹这次主动跳了出来,恰好自投罗网,结果遭到了官府的疯狂镇压,酿成震惊苏州乃至全国的“庚午哭庙大狱”事件。

朱国治在奏疏上罗列这些闹事者的罪名是:“敢于哀诏初临之下,集众千万,上惊先帝之灵,似此目无法纪,恐动摇人心。”这当然是有关清廷大局稳定的大事,于是朝廷派专人在江宁审讯,十八名被捕者不分首从,统统判处死刑。

金圣叹作为造反头子,被“掌嘴二十,以倡乱罪处斩”。

而他被斩首以后,家人为了体面一点,便为他收尸,选取老家一口墓穴,为其埋葬,其中这对玉履,正是那个时候被埋藏进去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51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