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行行

作者:小羊毛 | 分类:其他 | 字数:0

三八一 淮水新息

书名:行行 作者:小羊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7:52

三八一 淮水新息

周围已起了一阵不无兴奋的私语之声。也许是年纪更为接近之故,这两个人看来比范致能还更受太学生的欢迎。夏琰同席两个礼部官员也已高声招呼:“宋学士,来这边坐。”

夏琰不觉细看这文士――想来此人应就是帖中所书的“三试魁首”宋然了。宋然想来与礼部相熟,目光转过,见此间还有一个空位,连忙还礼,近了前来,得官员与夏琰互为引见,便欣然拢了双袖,行一十分恭谨之叉手礼:“末学宋然,见过夏公子。”

夏琰也致了一礼,道:“久仰宋学士大名。”便互相告请就座。

那一边司业见要紧人都已在座,便开始陈说“六士”来历。夏琰一边细听,一边越发悄自打量宋然。倘先入为主地看去,他与宋客不是没有几分相近,却也难说是否因长相清俊的男子多少有些类似。不过宋客神采多见飞扬灵动,尤其那一双眼睛亮如琉璃,直似透入人心,见者难忘;而宋然――或许是因年长了几岁,目光静敛,更显矜重沉稳,虽眉逸目楚却也不那么逼人。当然,他也远不似宋客好动多语,一副彬彬士子作派。

司业已经将六士先大大地赞扬了一番。此“六士”依他说来原不分首尾伯仲,除陆务观与范致能外,还有名声不输二人的尤廷之――绍兴十八年殿试头名。夏琰听说过,此人也和陆务观一样,当年的头名被涂改了,不过他总算还得了个名次,官路比之他人稍许顺遂一些。再有未到场的杨廷秀乃是范致能的同年进士,两个乃是好友。杨廷秀此前已获了临安府官职,哪料还未上任,便遭父丧,此时仍在丧期,也是不能前来――他虽然未遭罢官免职之害,不过官运之不利,由此也可见一斑。

再说到孟微凉与宋然。孟微凉是绍兴末年的三甲,可惜他没有家世背景,那一年恰逢僧多粥少,就未排得上官职,只得候缺。既不想冷清回乡,孟微凉也便干脆一直在太学里进修,几年来钻研学问渐有所得,在学生之中名望日隆。至于宋然――

司业说到宋然的时候,宋然仿佛是有点不习惯被众目所注,不无腼腆地笑了笑,低低向同席三人自嘲道:“实在惭愧,宋某大概是‘六士’之中唯一不曾考中进士的了。”

一旁礼部官员已笑道:“宋学士太过谦了――哪里是考不中,是学士不屑去考罢了――倘若有宋学士在,这殿试魁首自是非你莫属的。”

宋然连连摇手,不过司业的陈述却没给他谦逊的机会。原来他这个“三试魁首”不同于其余五士的字号,非是自取,乃是坊间所赠。宋然很早便参加过州试、省试,皆为魁首,在家乡一时声名鹊起。其后他便到临安入了太学,准备绍兴二十七年的殿试――也就是大约十年前。那一年他方二十出头,初试时就被取为了头名,太学生之中奉为标榜,有看过他昔日在州省之试中文章的,皆称此次状元也定非他莫属――哪料便在入殿复试前几日,家中忽传来消息,母亲过世,他不得不立时回乡守丧。

与那杨廷秀类似,宋然这一守也是三年――官场文人与武林中人不同,尤重形面礼数,即便当时他并未返乡,殿试夺魁,怕亦难以出士为官。虽然当时是约定三年后定卷土重来,但绍兴三十年的殿试月份稍早了一些,宋然的孝期差了月余未满,终于还是参试不得。众人扼腕之余,再等三年,到了隆兴初,宋然不知何故又未报考,京城里有惦念着他的,去信问了,说是父亲也去世了,心情低丧,无心求取功名。在一众旧友的劝说下,宋然总算还是于又三年后报了名,还参加了初试――那已是去年的事情了。可是到了复试――也即是今年春天――宋然却因病再度缺了考,只能在后来得了考官送来的题目,于殿外自行作答。

那一份答卷书写文采皆斐然出萃,只可惜已不能按同试来算。如此,十年过去,宋然终于未能真正参加一次殿试。曾几交好的太学同僚不少已入士多年,谈及宋然总是颇多遗憾,今年太学里忽然流行起“绍兴六士”的提法,不少人都赞成要将宋然加在其中,给他个“三试魁首”的称谓,也算是坊间给他一个交待。

夏琰虽然是第一次听得这故事,不过举目四看,众人大多不是惊奇,想来在文人圈子里――至少在京城太学里――宋然已称得上大名鼎鼎,绝非什么后起之秀了。他心里不觉有些失望。如此听来――宋然或许真的不过是个读书人,而不是那个我在等的执录世家公子?

司业说毕,众人渐已起了话题,开始高谈诗文。宋然显然兴致也颇高,与众人交换了好几首近日的回文诗作。夏琰不免觉得有点无趣,顾自喝茶。未几,茶也换了一轮,泡开了桂花,阁间一时充满香气。他手中不自觉转着那杯子,忽然再向宋然瞧了眼――后者正望向厅右说话之人,嘴角不时露出会心之笑来,显是听得十分专心有感。

夏琰咬了咬牙,暗自运起三分“若虚”内劲,不动声色地往外延释――杀气推涌,向宋然处铺排而去。

――若他真的只是个不识武艺的普通书生,便该骤觉呼吸艰苦、胸口沉闷,不是面色大变,便是咽噎难言,随后定要咳出声来。

可宋然头也没回,依旧听得专心,仿佛半点也未有知觉。

夏琰不得不将劲力加至了五分――五分杀意推至宋然近前,若他未有内力修为,定要耳首轰鸣,眼前发黑,当即晕去也是不奇。可这一回的劲力却仍如泥牛入海,杳然无迹――只除了宋然案前的茶杯耐受不住,晃了晃,发出了些立足不稳的声响。

宋然这才若有所闻,回过头来,与夏琰目光一遇,冲他礼貌笑了笑,顺手将茶杯端起喝了一口,拿在手中不再放下,恍如无事地还是转看着厅右。

夏琰收回手来,心中已是了然。昔日初遇宋客时,他就曾这般试探自己,而自己也曾暗自消抵他的内劲,面上装作一无所知――这样的没有回答,其实却已是最好的回答。那一天他和宋客并无明言什么,唯有一只茶碗的破裂昭示着两人暗流潜涌的较量不平;而今日――宋客换成了宋然,昭示着答案的器物,从茶碗换成了那一只茶杯。

宋然比自己更早求和――他若不将茶杯拿走,那只茶杯的结果自然会与当日的茶碗一样。夏琰知道,他费尽心思将身份隐藏得这般辛苦又这般巧妙,好不容易与自己碰了面,自不是希望两人对面不识,徒然浪费这一次相见;可他更不想在这人多眼杂的地方惹人注意、多生枝节――对执录来说,隐在暗处大概重过一切。

夏琰心中暗自笑了笑。当着同席两个礼部官员的面,他当然只能暂且缄口不言。恰席间正在依太学博士的提议,每人赋两句诗词,要旁人来猜知他的家乡。宋然虽然坐得偏些,但众人当然忘不去他,此时正俱转到他这头来,道:“该轮到宋学士了――宋学士家乡何处,也说给我们听听?”

宋然笑道:“我的家乡,诸位大人、学士早都知晓了,哪里还敢请猜。”

厅心里孟微凉笑:“原是求个热闹,随兴好玩――我们是知道,但总有人不知道吧?”

宋然便又笑道:“微凉兄说得是。在下的家乡――好,那便请借前人雅句,有诗云:‘昔年尝羡任夫子’……”

他才刚说了半句,众人都已会意,拍手齐声笑接道:“‘卜居新息临淮水’!”

宋然连连向孟微凉和众人叉手,笑道:“借光,借光。”

原来新息乃是淮水边上一个小县,这两句是前人苏轼路过新息所作,而孟微凉恰恰十分喜爱苏轼,在太学中时常与人讲苏诗苏词,宋然自是借了个光。众学士被勾起兴来,有的说起他人写新息的诗词,有的说起苏轼写别处的诗词,顿时争相评论,说得热络,夏琰这一头越发难与宋然有私语之机,只好继续默默。大概在场也唯有他知道宋然并非新息人――执录宋家乃是陈州名门,金牌之墙距离新息怕也有着三百多里,宋然当然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旁人猜测他身份的可能,才隐瞒了自己出身。不过,他对自己这“宋学士”的身份总是已经营多年了――“家籍新息”、“父母早亡”、“未经殿试的‘三试魁首’”――到了今日,已没有人会怀疑这些是事实,也更不可能有人能猜得出――这个他们公认为“绍兴六士”之一的宋然,竟会是黑竹会中人。

待众人好不容易将注意力转去下一个人身上时,他才不免冷笑低语:“宋学士原来是新息县人?”

宋然微笑侧过头来:“未知夏公子此前可念过苏大学士的这首诗?”

“惭愧。”夏琰道,“方才是第一次听闻,还未得知诗文全貌。”

“此诗虽未见得惊才绝艳,不过苏公对新息可谓三沐三熏,将我故乡自下至上,写得是颇具风情画意。待今日席散,我定要将全诗诵予公子一听。公子听了,必会感同身受。”

夏琰觉他这一句话说得有些奇怪,想必话里有话,也不便追问,只道:“期待之至。”

一时不再闲谈。司业好不容易觑得机会,抛出了科举的话题来。夏琰于此稍上了几分心细听――以朱雀的意思,此事当与太子的想法有关。不谈诗词谈国政,同席两个礼部官员发言勤快,宋然反而事不关己地坐在一旁,嗅着茶中桂香,少言寡语。

比起“三士”,太学生对科举殿试还更关心几分。这一些太学生多是已考过了二试,只差殿试,自是不愿此时礼部将科举又给改革了,多出了不测,是以对此话题也多委婉虚与,不甚积极。司业与几个官员交换了数次眼色,颇露出几分失望难办之意。

席在午前就散了。三士与众官员都受邀留下一起用午饭,夏琰虽然也得了一句邀请,但他心知这不过是出于礼貌――别说是他,除礼部以外,其他官员也大都婉谢了,各自归去。

两个官员起身待陪宋然去内厅用膳,“宋学士放心,”夏琰听得一人对他低声宽语,神态间显得很有些殷勤,“学士虽说没有参加殿试,但‘三试魁首’才名远播,我听祭酒大人说了,太学府有意邀请宋学士留在京城,教授众学生――以宋学士的才能,还不是绰绰有余?待这边安顿好了,便能将令正、令弟、弟妹接来京城了。”

宋然连忙叉手道谢。“多谢大人多方周旋安排。”

夏琰对宋然实是有了十倍的佩服――不过眼下他也没空细思所谓的“令正、令弟、令弟妹”有几个是真的几个是假的,他只是觉得宋然既然有备而来,总应会告诉自己接下来自己要如何寻他――哪怕是个暗示。可现在――宋然与两个官员窃窃私语着走向内厅,好像是将自己忘了,竟是一次也没再回过头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47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