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大明难救,续命吧

作者:夏秋多暴雨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四十一章 惊悚殿试

书名:天启:大明难救,续命吧 作者:夏秋多暴雨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6

其实朱由校对于校阅的事,可以说是迫不及待,整整一年的时光,两位名臣戚金、徐光启亲自指导,投入的人力物力无数,这大明的京营再怎么烂泥扶不上墙也该是有所进步的。

朝廷上下也没有谁真指望他们去冲锋陷阵,只求他们能做到拱卫京师。

不过现在却有一个更要紧的事情要处理,校阅的事只能先放一放,等这件事结束才能举行。这件事就是科举。

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科举制萌于南北朝,始于隋而成于唐,完备于宋,明清时期已经十分的完善,且有了日益僵化的趋势。但在此时17世纪,科举制仍然是全世界最为先进科学、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远远优越于欧州各国。

不过,如果一项好的制度,若能长久永远好下去,便将是政治窒息。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正在逐渐迈入近代化,科举制也要近代化了。这可以作为自己“五化改革”中“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进行。

明代极其重视教育,“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为朝廷之共识。“天下人才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学校者,储才以应科目者也。”明代的国立学校遍布乡镇,大大的提高了平民阶层小地主,小商人、手工业者和富农,有些富裕地区的中农咬咬牙也是可以的,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贫农、佃户就不要想了,凤毛麟角。的识字率,增强了社会阶级的流动性。有明一代进士中平民出身的占比为58,为所有封建朝代之最,平民出身的官员比率远超当时全世界。

明代科举除有指定课本外,内容大抵承袭唐宋,但到明中叶时,答题形式却出现转变:明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成化廿三年7会试,始定八股之制。

的优点十分明显,它统一了考试的标准,有利于大规模公开考试的阅卷和评判;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其劣更为突出,影响也更为深远,它使知识分子不钻研有用之学,只在耗费精力,严重的影响了当时学风,僵化思想。明末,李贽、顾炎武等许多思想家都对此有过批判。

明代乡试由布政使司主持,会试由礼部主持。而殿试只考策问,由皇帝亲自出题。朱由校希望得到的是经世致用、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才,所以他也是费了一番心思,终于想好了题目。

天启二年1622 二月十五日,会试结束。三月十五日,殿试开始了。

殿试的考场设在主殿皇极殿原“奉天殿”。殿试前一日,先由鸿胪寺、光禄寺官将奉天殿考场提前进行布置。殿试当日的仪式是极其隆重,繁琐。

当日早,先由礼部官引考生至奉天殿,并分列于丹墀的东、西两侧,面朝北方站立,文武百官则按常仪穿戴侍立。朱由校身着常服御殿,鸣鞭,看着百官及考生行叩头礼,心中感慨万千。

策题由侍官传送,放置于策题案上,然后执事官将策案搬置于中间通道。鸿胪寺官引考生向皇帝行五拜三叩之礼,礼毕东西侍立。礼部官分发试题,诸考生跪受,行叩首礼,然后答卷。

这是他第一次主持殿试,朱由校坐在堂上,注视着埋头答卷的考生们,这都是此时大明最优秀的精英人杰,看着未来朝廷的新生血液,内心中对他们充满了希望,这群人的肩上背负着大明的未来。

殿试考生与乡试、会试考生一样,所需的试卷纸以及笔、墨、砚均需自备,草卷、正卷各备纸十二张。

考试到中午的时候,由光禄寺造办午餐,每桌,茶食五楪,果子五楪,按酒五般,点心一楪,汤二品,饭一分,菜四色,酒五钟。进士每名馒头二箇,汤一碗。

考试结束之后,礼部设晚宴并早粥,用鹿一只,猪二口,羊三只,鹅十二只,熝猪肉百箇,豆腐五十连,煮粥猪肉五斤。油、醋各二瓶,酱六斤盐十斤,细粉五十斤,花椒十两七钱,胡椒五两,香蕈、麻菇各五两,香油六斤,酒九十瓶。

可以看出,考生们的生活待遇是极其优越的,如此优渥的物质条件,自然也让考生们的压力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在答题时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情。

直到他们看到了皇帝出的试题。

考生们在殿试之前就有礼物的官员向他们讲述规则,他们又都询问了不少老前辈,已经对电视的形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而今天,他们发现前辈们传授的经验好像根本没有用。

“天启二年殿试全国统一考试。”

“注意事项:一,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二,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三,考试结束后,将本事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如此新颖古怪的抬头,让众多考生就,挺突兀的。那些心理素质比较好的,也仅仅是觉得有些古怪罢了,同时也明白老前辈们的建议恐怕是用不上了;而那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倒霉蛋们,此时已是彻底的慌了。

其实,当朝中的大臣看到朱由校出的这张试卷后,他们也是很蒙的。但不管怎么说,虽然形式古怪,但皇帝出的题目大多还是切合实际的,而且掌管殿试一直是历代皇帝的权利,于是在他的强烈坚持下,官员们也并没有阻止。

“一,选择题:

1,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大明会典所记载的十恶的是_。

甲、不睦,乙、内乱,丙

2,大明律中有五刑,若有人犯了”

十恶指的就是十恶不赦;五刑指的是笞、杖、徒、流、死,这些都是古代司法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作为一个读书人都是应当知晓的。作为未来的官员,他们必须对国家的法律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

选择题大多都是这样的简单题,对于那些关心国事、对法律有基础认识的考生来说,基本上都能答对。而那些打错的自然就是一心只是专研八股的死读书了,这种人猪朱由校是不要的,可以直接将它们过滤掉。

于是于是一群连论语、孟子、史记、春秋都不读,只是钻研的“读书人”感受到了世界满满的恶意。不要惊讶,明晚期,真的有一大批“读书人”,一心只钻研些基础的儒家典籍都一窍不通,若是这样的人做了官,后果可想而知。。

当然。殿试不可能仅仅考那些基础的东西。以上的那些部分只是用来过滤庸才的,殿试的关键永远都在策问。

不过在策问之前,朱由校更想了解一下他们的思想动向。

“陆王心学与当今之影响”;“李贽其人”

明末之时,社会思想局面十分混乱,作为主流思想的杨朱理学僵化腐朽不堪;各种各样的新思想,新思潮层出不穷,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思潮,于民间异常活跃,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随时准备冲破旧思想的藩篱,迈向中华思想的近代化。民主、自由的思潮开始出现,关于民族、国家、阶级的认识不断增强,言论愈发的露骨。但就是旧势力十分强大,明朝政府将这些言论大多视为异端,对其传播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打击。

而到了清朝,直接将这种打击上升到物理层物,不但大规模焚书毁书。同时也在物理上解决持有这种思想的个人,于是化出现了大规模的倒退。

而今天在殿试上,皇帝问考生们对“异端思想”的理解。考生们提笔写的是心惊肉跳,心里只剩“忠诚”,就怕自己出了考场,直接进诏狱,哦,不对,以他们的身份没资格到诏狱,直接流放吧。考生们看着题目,只觉得惊悚,自己的人生一片悔恨

朱由校实在是低估了自己考题的分量,看着考生一个个惶恐的模样,他实在是有些不知所措。

策问内容是以经义、政事为主,与现代之论文答辩说有类似之处。朱由校文化水平本身就有限,而且她想要的是可以干实事的人。所以干脆取消了经义、只是询问政事。

在这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上,朱由校这回并没有作妖,而是真心实意的,十分严肃的向考生发起了提问。

“论土地兼并,论税制、币制,论海禁与开海,论卫所制与募兵制”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套作,字数不限,体材不限,诗歌除外。”

以上的种种问题都是大明十分急迫的问题,朝廷的官员们都没有一个定数,这些考生们自然也不可能给出什么解决的方法。

朱由校本来就并没有认为他们可以马上解决这个问题。若是如此,那朝廷上滚滚诸公何用但这些问题可以看出,考生们对大明深处问题的了解程度,他们的立场与处理能力的水平。

而这些也就足够了。

近日,注定是有史以来对考生心理素质和政治敏感性考验最大的殿试,希望他们不要崩溃。

祝愿他们考试顺利,朱由校心想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318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