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

作者:小一号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百零七章 周忱

书名:重生之明朝朱瞻基 作者:小一号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7

周忱

周忱,吉安人,祖籍浙江会稽,永乐二年进士,同一科的有王英、王直、曾、周述、周孟简、段民、吾绅、李昌祺、罗汝敬、沈升、张英、魏骥、吴廷用、章敞、李时勉、陈敬宗等等。

曾是状元郎,周述、周孟简兄弟俩摘得榜眼和探花,周忱是二甲第十名,名次非常靠前。

这一科录取的人数是四百七十人,永乐四年是二百一十九人,永乐九年是八十四人,永乐十年是一百零六人。

殿试之后,朱棣挑选了二十八人进入文渊阁历练,周忱不在其中,人家说伴君如伴虎,他倒是自告奋勇,皇帝欣然答应,夸奖他说:“你是一个有志气的人。”

周忱出身宦官世家,到了他父亲这里,家道中落,经常需要服劳役,很是艰难。

平常人家即使没有结余,也要到庙里烧香拜佛,他母亲却不,为了给他买书,连续十五天给人家织布,才够买一套书。

他母亲对他说:“不光要勤快,手脚要麻溜的,就像我织布一样,不然的话,哪里挤得出买书的钱?”

当时的时候还是很忙的,经常熬到凌晨,第二天还得照常上课,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编写《永乐大典》,在这里他一边编录一边阅读,还经常获得皇帝的赏赐,他买了一匹漂亮的枣红色健马,风度翩翩,英俊潇洒。

他有个习惯下班之后,或是傍晚或是深夜,纵马驰骋,完了之后,散步观景。

他是一个内向的人,平时的人际交往也很多,但是不深,他思考问题的时间很多,是一个非常理性和尊崇传统理教的人,而不是身体控制脑袋的人。

这跟他的家教分不开,他爷爷就不让他过早考举,他也遵守了,在家苦读,结果一举中第,名列前茅。

周忱兄弟四人,夫人贤惠,也生了四个儿子,子孙满堂,福气满满。

他生活也很节俭朴实,家里也没有因为他做了大官而得到什么益处,他把一半的俸禄寄回家用。

不过他的四个儿子都没有什么天份,大儿子仁俊留在老家侍候大人,也算圆满。

洪熙元年的时候,他丈母娘生病了,夫妻二人看望,后来把感恩之情写在本子上。

“外母之德,在我夫妇,既厚且深,难以言论谕。回忆起往昔,薄官以来,近三十年,无有一日,不相负累。或在道路,或在京都,行李供给,有缺必需;妻子在室,则与供赡;妻子远来,则与资遣;或遇疾诊,或罹官非,求神礼斗,恳告无时。”

后来也给孙孟容写过一封信:“古之论为政者,举近以该远,故必自身修家齐始。孟容尚当孝于亲,友于兄弟,敦于宗族,笃于外姻,信于朋友,仁于乡里,使向之所已知者足以为真知,今之所欲学者必见于实行。”

大典编完了之后,被任命为正六品刑部主事,很快又升为员外郎。

一般情况下,员外郎,郎中,六科给事中都升得很快,外放为按察副使、道御史、参政、参议等职。

像他这么年轻,升得这么快还是有很多的,当然有才干的,也如过江之鲫,还得历练看表现。

有一天朱棣就问他们,有谁能够背诵得出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没有哪个能答的上,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简单的浅显的很容易被忽略不计。

我们再看一看于谦的表现,有一次巡按御史到学校视察,随机点了于谦上台来讲解《大诰》。

于谦一点也不怯场,上台后便跪下了,把御史吓了一跳。

于谦说:“讲得是高皇帝的《大诰》篇,不敢不敬。”

说得也有道理,那你就跪着讲吧,于谦接着说:“各官皆宜跪。”

还好大家都跪习惯了,倒没觉着什么,就是讲得时间有点长啊,好家伙,差点没挺过去。

于谦十七岁参加乡试,没有中举,六年后,会试拿下头名会员,殿试的时候,因为针砭时弊,被朱棣点了最后一名。

由于屡次北伐的缘故,刑部的任务很重,这些后勤的事物都是由夏元吉一手统筹的。

他的袖子里有一个小册子,上面记了各种数据,他需要记牢这些,以便皇上询问。

周忱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尤其对数字特别敏感,加上头脑灵活懂得变通,夏元吉从不吝啬对他的赞赏。

可能是干得太出色了,没有他还不行,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当年的翩翩少年变成了磨了棱角的稳重的中年。

很多同年调侃他说:“恂如兄还是这么年轻俊美,一点都没变。”

夏元吉为什么老是这么压着他,每次都是这样:“这个升迁的机会太平常了,根本无法发挥周忱的才干呐!”

君明臣贤,真的是难能可贵,他并没有斤斤计较,一如既往地谦谦君子。

王直是他的老乡,又是同一科的进士,所以他们俩是最好的朋友,王直虽然只比他大两岁,但是学问人品无可挑剔,这也是他最佩服的。

有一天王直跟他说:“鞑靼奸狡不义,剿之不尽,杀之不绝,非福也。”

“嗯,外患不除,必有内乱。”

朱瞻基登基后,立马提拔他为工部右侍郎,这些军械的工作全部移交到了兵部。

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户部不可由江西人来主政。

由于蔡信没有完成邮政改革,进升为左侍郎。

当时的邮驿系统是在元朝的旧有基础上重新构建的,已经比较完善,它由兵部车驾清吏司管理,地方上则由布政司和按察司管理,以按察司为主。

官员外出需要领一张驿符,凭驿符领取马匹。

驿站人员不是很多,被称为站户,本身开销不大,主要是在吃喝上面,人来人往,哪里受的了,光靠驿银税肯定是不够的。

除了驿站还有急递铺和递运所,主要任务是运送紧急公文,且急递不设车马,全凭脚力。

名义上是十里一铺,有一名铺长和十名铺兵,每三刻行一铺,昼夜需行三百里,不分昼夜风雨,鸣铃走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619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