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重生:我的80年代

作者:刀9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94章 贴己人

书名:重生:我的80年代 作者:刀9 字数:0 更新时间:01-08 20:44

贴己人

贴己人

燕园以南,约十公里的京西宾馆传出震耳轰鸣。

这里,便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地。

会议的中心议题披露:这个国家的一切工作重点都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改革开放拉开序幕!

然而有些人,却很懵。

燕园,37号楼,307宿舍。

三剑客已经两天没去图书馆,一个个呆坐在床上,仿佛丢了魂似的。

三人都意识到,这个国家正在上演的现实,对他们苦学一整年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发起了致命的冲击。

当下具体的经济行为,竟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的传统理路中,脱缰了!

讨论的是,怎样能够创造更多财富!

怎样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

傻眼。

对此,他们现下所学到的经济学知识中,竟找不到丝毫答案。

继而分化出更多问题:

企业生产模式要不要发生改变,应不应该有利润?

发展私人经济,雇人算不算剥削?

人民公社为啥就不行了?

三人有时也会突然爆发,吵得不可开交,赤脸撸袖。

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

让三人更加想不通的是,他们这边开始怀疑人生,某个曾扬言不跟他们走同一路数,坚决贯彻专业实践研究的家伙,近几日,忽热爱起图书馆。

闷头泡在里面。

今儿还带回一本书,正躺在床上看得津津有味。

这本书他们熟得不能再熟――《资本论》。

“建昆,你特么就是要反着来是吧!”

强哥忍无可忍,思维的牛角尖,把这孩子逼入了一团泥沼。

“呃……你们甭管我,我随便翻翻,找点资料。”

李建昆明白家国情怀欲要爆棚的强哥,这会心里最不好受,小吴和老高还好点。

倒不是说他们不爱国,小吴年纪小,接受能力更强,老高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块,也是有期许的。

只因跨度太大,又跟当前所学无法印证,一时转不过弯罢了。

该说不说,这事他可是提醒过的。

嘿。

没人听啊。

“找什么资料?还能找出什么资料,证明现在经济行为的合理性?!”

得,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嘛。

李建昆合上书,哧溜下床,颠了。

这不是个问题,时间自然能疗愈一切,据说下学期,就要开设更多门类的经济学课程,底子已经打好,到时候互相论证,思维和学术都能通达。――

图书馆。

一个安静的午后。

窗外似有微小的雪花飘落,看不真切,京城干燥,真要降雪约莫还得等段日子。

李建昆这条南方沿海来的土狗,很理性地摒弃了期待,埋头在他的论文上。

说来唏嘘,入校一载,尽量低调,还真没有火力全开,正儿八经写过一篇论文。

但现在,时代的桎梏,与他自身困境交织在一起。

不出手不行了。

其实吧,这件事没那么难整,扛把子他们这些大佬,考虑得太多,一心想寻找到某个类似真理的东西,彻底颠覆普罗大众的观念。

这……说句不好听的,不切实际。

任何事情都无法一蹴而就。

他们考虑这么多,唯独忽略了一点:上面的想法。

要知道,房改是上面提出来的。

在李建昆看来,一篇别乱写,需要引经论据,看着头头是道的文章,再加上上面的宣传引导,才是这件事的真正解决之道。

简而言之,这不是哪一个人能办成的。

鉴于当下社会形势,以及民众普遍知识匮乏,纵你是最牛逼的经济学家都不行。

还得靠官方。

他能提供的,也仅仅是一个引子。

花了一个下午,当然还有前面的三天翻书时间,李建昆写完这篇小论文。

傍晚时分,他想想后,还是决定拿给扛把子过目一下,也是让他给自己兜个底。

如果是以匿名信的方式寄送报社,鬼知道哪天才会被撕开,要知道这年头的人格外喜欢写信。

但要以“北大经济学研究生李建昆”这个名头,作落款人。

他也是不情愿的。――

隔天。

人报收发室。

收发室负责人老高头,正带着几个年轻人,忙着处理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件。

嚯嚯!

用翻斗车拉。

年轻小伙负责拉,年轻姑娘负责分类,重要信件单独理出来,老高头得亲自过目,以判定重要程度,要不要即刻送到相关科室,或相关领导手里。

什么是重要信件呢?

看信戳啊,或者寄送单位。

“高师傅,这里有封北大的信。”

老高头正忙着,北大的信嘛,常见,算不上很特殊,头也不回,问:“学生还是哪个部门寄送的,有署名嘛?”

“有。北大经济系,叫陈岱荪。”

整理信件的姑娘,并不知道这个人。

“叫啥?!”

老高头却猛一个激灵,干了这份工作,他对各行各业的大佬,如数家珍。

立马放下手头事,抢着脚跑过去,夺过信件。

定眼一瞅,确认无误。

遂招手唤来一个小伙子,郑重道:“加急!立马送到编辑部,交到总编手中!”

“是!”

五分钟后,这封信来到人报总编辑胡继伟的案头。

这位素以“胆大包天”著称,上半年顶着巨大压力,不顾其他人反对,坚决转载了《实践是效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老陈来信?”

胡继伟笑道:“破天荒啊,头一遭。”

他们算是同一时代的人,陈岱荪年长十来岁,有什么事一通电话显然更方便。

胡继伟搁置手头工作,还特意拿把剪刀,整齐裁开信封。

信件取出,当先飘到桌面的,却是一张小纸条。

陈岱荪亲笔,大致意思是说,这封信的内容并非源自于他,他只是代寄,但也没说明是谁。

“啥玩意儿,搞得神秘兮兮的。”

胡继伟饶有兴致摊开三页信纸,一看标题――

《论住房问题与自建房的合理性》。

豁!

整个人浑身一震。

忽明白陈岱荪为什么亲自帮忙寄这封信。

这可是目前全社会面临的一个大难题。

胡继伟打起十二分精神,一字不落地往下看去,越看越兴奋,越看嘴咧得越大。

这信封通篇只讲了一个东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论证出一个观点:

“住宅是个人消费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然是商品,私人建房和购房,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并不矛盾。”

引经论据,言之凿凿。

虽然未必不能反驳,但眼下哪个经济学家,会傻到去反驳?

搞经济的大佬,还能不明白房改的重要性?

那也就甭搞了!

胡继伟眼神亮得吓人,这篇文章最大优点是,通俗易懂。

刻意没使用任何经济学术语,但凡有点文化的普通人,都能读明白,读完后,甚至会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原来伟大导师很早之前,就潜移默化中,给住房问题,下过定论。

“妙啊!”

“妙!”

“啪!”

胡继伟激动不已,拍案而起。

这篇文章也不知道谁写的啊,太了解大众心理了,还参透了上面的想法。

啧啧!

说他是个贴己人,都毫不为过――笔迹是男性无疑。

当前陷入泥沼的房改,急需这样一场思想动员。

发!

必须马上发!

胡继伟攒紧信件,风一般,夺门而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39805s